步行健身在于春 郭沫若的静坐健身长寿法

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的身体素质并不强健 , 幼年时曾患过一场重病 , 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留学又患过伤寒 , 致使两耳失聪 。 然而郭老却享有87岁的高寿 , 其中的奥秘何在?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静健身法 , 发挥了养生强身、延年益寿的重要作用 。
郭老的静坐 , 最早要追溯到二十年代初期 。 1914年初 , 他东渡到日本 , 当年6月考上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。 由于用脑过度 , 在一高预料一年毕业后 , 他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。 心悸、乏力、睡眠不宁且夜多恶梦 , 一夜只能睡二、三个小时 , 昔日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几乎消失 , 往往读书读到第二行就忘了第一行 , 并感到头昏不堪 , 筋疲力尽 。 当时的郭沫若非常苦恼、悲观、消沉 , 难以自持 。
t到了1915年9月中旬 , 郭沫若在东京旧书店里偶然买到一部《王文成公全集》(王文成公即明代大理学家王阳明) 。 读到王阳明先生以“静坐”法养病健身的故事后 , 他就开始试着学起来 , 每天清晨起床与晚上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 , 并且每日读《王文成公全集》10页 。 就这样 , 不到半个月 , 奇迹发生了 , 郭沫若的睡眠大有好转 , 睡得香甜 , 梦也少了 , 胃口恢复如常 , 渐渐地竟连骑马都不感到累了 。 “静坐”在郭沫若身上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。 郭沫若曾意味深长地说:“静坐于修养上是真有功效 , 我很赞成朋友们静坐 。 我们以静坐为手段 , 不以静坐为目的 , 是与进取主义不相违背的 。 ”
“静坐”健身法使郭老的身体由弱变强 。
初学静坐养生者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①静坐以天朗气清和月圆之际最好 , 暴风雷雨等天气恶劣时则不宜 。
②饭前饭后1小时之内不宜静坐 , 以免妨碍消化或分散心神 。
③静坐前应先行洗漱 , 着宽松衣服 , 摘下手表、眼镜、饰物等 , 以便于气血贯通 。
④静坐宜选洁净和空气流通之所 , 但不可让风直接吹到身上 , 防止外感风寒;静坐处宜安静 , 无器材 , 怕干扰 , 且光线不宜过暗 , 太暗则容易昏沉 , 光线亦不可太强 , 太强则易于紧张 , 心神散乱;室温过凉时 , 要将双膝和后脑包裹暖和 , 即使在热天静坐 , 也不宜使膝盖裸露 。
【步行健身在于春 郭沫若的静坐健身长寿法】 ⑤初习静坐者大多无法双盘 , 则以单盘为宜 , 单盘时需加坐垫 , 坐垫厚薄依身体状况而定 , 总以舒适为原则 , 坐垫的软硬程度以适中为好 。
⑥初习静坐不必勉强自己坐得太久 , 每次10分钟、20分钟即可 , 以后再逐渐延长 。
对于心神过于散乱 , 短时间内难以入静的初学者 , 想要尽快进入相对静止状态 , 采用“外耳声法”无疑是颇佳的选择 。 此法是 , 静坐时聆听有规律的外界声音 , 比如溪涧流水声、山间瀑布声、风吹铃铛声、寺院梵唱声等等 。 当你将心念专一在声音上 , 能够轻松、自在、安闲地保持在这一状态时 , 渐渐会觉得声音变得悠长、悦耳、轻微 。 坚持若干次静坐后 , 你会在静坐的某天某一时刻 , 于不知不觉中突然入于寂静 , 一切声音都听不到了 , 甚至觉得自己的身体都不存在了 , 这正是儒家所说的“坐忘” , 道家的“虚极静笃” , 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入静 。

推荐阅读